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

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

首页 - 分会概况 - 组织机构

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组织架构

副会长邱总.png

秘书处图片.png

常务理事单位邱.png

理事单位.png

会员单位.png会员单位.png

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专家团队



1B334AE7C69E71556B6951E811B_ECDC0067_44C7.jpg


王清印,男,现任安源海参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导,中国水产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一直从事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海水健康养殖以及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工作,致力于我国水产育种和海水健康养殖新理论、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中国对虾育种和产业化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建立了中国对虾新品种培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系列新品种并实现产业化,建立的技术体系带动了多种水产动物育种研究进展。用中英文发表论文报告300余篇,主编《水产生物育种理论与实践》、《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等10余部。主持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它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获国务院特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部“973计划”先进个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富民兴鲁先进个人、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作为优秀留学回国人才代表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201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1B334AE7C69E71556B6951E811B_ECDC0067_44C7.jpg


常亚青,男,大连海洋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海洋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刺参遗传育种中心主任、辽宁省海水养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和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是农业农村部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水产标准委员会海水养殖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理事,大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曾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产学报》、《渔业科学进展》、《南方水产科学》、《大连海洋大学学报》和《水产科学》编委等。曾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部农业杰出科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农业部“神农计划”和中国水产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团队负责人、辽宁省“兴辽人才领军人才”、“辽宁省第三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首批辽宁特聘教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优秀科研工作者、山东省“泰山学者”蓝色产业计划专家、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负责人,大连市优秀专家、大连市领军人才、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大连高校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等。 


图片1.png



杨红生,男,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海洋牧场工程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市现代海洋杰出英才”等。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与指南编制专家组组长、“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联络专家,参与了国家和省市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写。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水产)秘书长、农业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


长期从事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技术、刺参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等研究。揭示了大型藻类、滤食性贝类、棘皮动物的生态功能,培育了刺参“东科1号”新品种,研制了浅海生态修复工程设施,建立了海洋牧场全链条构建与安全保障技术,相关设施和技术在沿海地区得以推广应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多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海洋牧场论文入选“高影响力论文前1%”,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中英文专著10部,主持制定海洋牧场国家标准1项,行业与地方标准1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科技奖励10项。


图片1.png


王印庚,男,1963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大新庄镇水西村。学习经历滩沟中学、稻地高中(现丰南一中)、厦门水产学院(现集美大学),1993~2001年留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获得水产疾病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防治领域首席科学家;兼任农业农村部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秘书长、中国侨联特聘专家、中国水产学会水生生物健康管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青岛市侨联副主席,十二届、十三届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省侨联委员会委员。


选育出具有抗病耐高温‘参优1号’刺参新品种,从分子生物学解析了抗病、耐高温抗逆机理,同时选育出“琅琊青”“金钩”“中红”等多个新品系;组织或参与大菱鲆、半滑舌鳎、云纹石斑、细点石斑、香鱼等养殖新物种的繁育开发,为丰富商业化苗种、助力水产种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建立“海参池塘高温灾害综合防御技术”“刺参陆基池塘设施化高效养殖技术”两项国家农业主推技术,攻克海参养殖度夏难关和养殖高产技术,优化刺参池塘工程化养殖、网箱养殖和吊笼养殖模式,完善了刺参“北参南养”“东参西养”的养殖技术体系。设计完成浅海养殖新型网箱、海参微饼/微片功能饲料、水产饲料给药装置、新渔药配方、病原拮抗型益生菌等大量技术产品,授权国家专利109件,10余项专利进行了转让开发。


开展流行病学、病原学、病理学、新渔药研制和防控技术研究。系统性完成对虾、鲆鲽类和海参病害研究,发现命名40种疾病种类,研制药物配方30余种。创建抗病毒药物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养殖系统有害微生物定量化控制技术、急性肝胰脏坏死病(AHPND)预警模型和池塘冷温气悬降温技术。系统解析重要病原的区系特征和遗传生理多样性,突破AHPND、细菌性玻化症、白斑综合征、腐皮综合征等10多种重要病害防控难题,制定百余种病害的防控技术方案,疾病防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构建水产病原库、疾病档案库、病害自诊检索系统,构建水产疾病远程诊疗平台,累积完成疾病诊断万余次。创办蓝梦科技入户工程,400多次深入养殖一线进行技术讲座,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0万人次。技术支撑国家级原(良)种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养殖龙头企业、制药厂等数十家企业。积极应对洪涝、高温、疫病暴发、药残污染等灾害,撰写20项应急指南支撑产业发展,中国渔业协会授予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服务领军人才、白对虾生态养殖突出贡献十大人物。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市重大科技项目等6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28项;发表论文300篇,主编《中国海水养殖病害图库全集》《刺参健康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丛解》《大菱鲆健康养殖与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等10部专著;培养硕博研究生120名。


荣获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青岛市拔尖人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高层次双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建国70周年纪念章等称号。


孙卫明,男,烟台大学,海洋学院 教授。

1981年9月—1985年6月本科学士水产养殖学中国海洋大学 

1997年9月—2000年6月研究生硕士水产养殖学中国海洋大学 

2002年9月—2006年6月研究生博士水产养殖学中国海洋大学 

1985.6—至今烟台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系主任。


水域生态学微藻生物技术与工程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教学、科研项目

1、2010-2012主持与山东安源水产有限公司合作《1000M3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系统运行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企业自选课题1/8 

2、2012-2015绿潮爆发对海滨湿地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2/7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 2009-2010主持海洋温度、盐度和噪声数据分析1/3国防预研横向课题2006-20093、参与国家海洋局“908”专项,主要工作为“山东省烟台市近岸海域微型浮游生物生态学调查”。

近五年教学、科研获奖及专利 

1、烟台市科学技术奖(2013年):1000m3级微藻光反应器系统运行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B2013-3-36-1)三等首位

1、国家发明专利:金藻保活浓缩的方法及其装置(ZL201210171487.0)首位授权公告日:2014年5月7日


图片1.png


赵前程,男,汉族,院长,教授,食品科学博士,一级学科负责人,海洋动物食品高效利用创新团队负责人,“兴辽英才计划”农业专家,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教学名师,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大连市高端人才。主要从事海参、贝类精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的高效利用技术和海洋活性物质提取、分离与活性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第一完成人于2020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市科技奖5项;以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转让3项;发表论文70余篇,SCI和EI收录27篇,副主编和参编中英文专著4部、中文教材2部,主持水产行业标准1项,审核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00余项,企业标准300余项。2015年以来,主持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子任务6项、辽宁省重大项目课题1项、其他省市级项目10余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6项。


兼任辽宁省海洋健康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大连市特色海洋功效成分开发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营养学会第二届公共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成员、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专家、大连市国家科技兴海生物产业示范基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水产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大连市食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大连饮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审查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审稿人、大连海洋大学学报、食品工业科技、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学报编委。


1B334AE7C69E71556B6951E811B_ECDC0067_44C7.jpg


丁君,女,教授,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应用基础与技术研发工作,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水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棘皮动物分会常务理事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丁君教授2020年入选“大连市领军人才”;2018年获得“第十一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7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大连市优秀专家”;2013年入选“大连市第十届‘三育人’先进个人”;2011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012年入选“大连市首批领军后备人才”;2011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二层次)”;2008年被大连市政府授予“大连市青年科技奖”;于2019年获批组建辽宁省高校“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是国家科技部“海水养殖动物种质创制与病害防控创新团队”、 辽宁省“海参、海胆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和“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骨干成员。


丁君教授科研工作业绩突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重要养殖棘皮类种质创制与新对象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课题)20余项。作为主要参加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农业领域重大项目课题、辽宁省农业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和大连市首批“揭榜挂帅”重大项目40余项。第一完成人获批国审水产新品种虾夷扇贝“明月贝”,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批国审水产新品种刺参“水院1号”、海胆“丰宝1号”; 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专著、教材4部;撰写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第一完成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已制定并颁布地方标准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次(刺参健康养殖综合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发明奖二等奖3次;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次(重要海域致病性细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示范,第四完成人),二等奖2次(北方海区刺参健康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及示范,主持人;刺参疾病的发生机制及无公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第五完成人)。


微信图片_20230928100855.jpg


刘淇,男,1987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专业,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海参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青岛)主任。


长期从事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水产行业标准制修订等工作,在海珍品、海洋蛋白肽、壳寡糖等高质化加工方面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发表论文130余篇,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项、水产行业标准4项,主编专著1部。相关成果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12项。


2009年以来,负责“国家海参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青岛)”平台建设,在海参的营养、品质评价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获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构建海参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成功研发免煮速发型干海参、海参肽等产品并进行了产业化应用。 2016年“刺参深加工与质量标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微信图片_20230927154024.png


廖梅杰,女,博士,研究员,从事刺参良种选育和健康养殖研究,围绕产业中的“种质、养殖、病害”等技术需求,解析了刺参抗病等重要性状的遗传机制,培育出首个抗病刺参新品种“参优1号”,建立了刺参良种高效制种和规模化扩繁关键技术,研发出新型附着基,益生菌、浒苔高效利用的生物饲料、高效投喂装置等养殖专利技术系列产品20余项,建立的海参病害防控和高温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技术支撑全国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级刺参良种场等平台建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20余项,获水产新品种1项,授权发明专利42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参编专著5部,发布地标3项,相关成果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奖励14项,培训产业技术人员1.2万人次,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科英才”领军人才,荣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a9ff608e58bc2257d9ec617deea61b0.jpg


林琪,男,1970 年出生,博士,研究员,现任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海洋大学、集美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校外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海洋经济生物遗传育种及水产苗种繁育研究,主持和参加的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30多项,从事海参研究的项目10余项。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省百千万人才、第六届省青年科技人才。主持“中国南方刺参养殖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首次较全面地开展了南方刺参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从南方刺参度夏方法、养殖模式、耐高温品系选育、病害防控等方面着手,开展刺参南方养殖模式和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率先解决了刺参南方度夏的关键技术问题,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刺参南方养殖的模式,获201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海参(仿刺参)良种选育和规模化繁育研究中,首次实现了仿刺参南方全人工育苗生产,确立了仿刺参新品系选育方法,分别建立速生长选育家系(选育组比对照组生长快41.39%)和抗病选育家系(选育组比对照组成活率提高29.70%)。以速生长、耐高温为选育目标,培育的“福参1号”选育品系在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并率先解决了刺参南方度夏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实现仿刺参在福建地区周年养殖。


微信图片_20230927154024.png


王联珠,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现任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暨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产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专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专家、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专家、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水产流流通与加工协会理事会理事/专家/团体标准副主任委员、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等。


长期致力于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标准化研究,创建并完善了我国水产品加工标准体系,首次搭建了我国水产加工领域国际标准创制平台。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各部委科研项目。完成并发布的国际标准2项,国家及行业标准130项,国家及国际授权发明专利28项,学术论文180多篇,专著21部,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及各部委及省市各级科技奖励11项。


自2004年始致力于干海参及海参制品产品质量评定技术研究,首创干海参复水后干重率检测技术,能有效定量检测在干刺参产品中恶意掺入的各种物质;研究提出检测干海参水溶性总糖,有效解决了鉴别干海参中恶意掺入糖类物质的技术难题。建立了干海参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科学评定干海参产品食用安全性,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监管的技术难题;主持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海参》(GB 31602-2015)、《干海参等级规格》(GB/T 34747-2017)等二项国家标准,《干海参》(SC/T3206-2009)、《速食干海参》(SC/T 3307-2021)、《干海参加工技术规范》(SC/T 3050-2017)、《即食海参》(SC/T3308-2014)、《盐渍海参》(SC/T3215-2014)、《冻干海参》(SC/T3307-2014)、《海参粉》(SC/T 3310-2018)、《无公害农产品 海参检测目录》(2013)等八项行业标准。为指导企业生产、加强行业及市场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


7cb3a638ddff079ec6e13dd1399a0f5.jpg



房金岑,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长期从事水产标准化管理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管理和标准起草培训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组织制修订水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0多项,指导多个行业协会开展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



855241bc3ae0ec447ae03e474663a5f.jpg


李成林,男,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主任、二级研究员,现任山东省现代农业刺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良种重大工程首席专家,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兼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专家顾问团专家、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贝类学分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理事,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海参分会理事,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山东水产学会理事,山东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等职务。


主要从事海洋生物种质资源与新种质创制、遗传育种与增养殖、海洋生境修复与评价等技术研究。主持承担国家及省市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荣获国家及省部市级奖励近40项,选育出刺参“鲁海1号”“鲁海2号”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2个,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及省地方标准3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60余件,出版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




周遵春,男,汉族,1967年7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宋坚,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贝类、棘皮动物的生物学、人工育苗、增养殖技术、育种等方面科研和科技推广、科技转化等工作,2016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4部。主持或做为主要参加人参加了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市各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丹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7项。主持制定6项辽宁省地方标准,参加了14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参加了刺参、海胆等的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